命题:李淑贞 审题:杨友军 黄凯
一、选择题(本大题共30小题,每小题2分,共60分。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,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。)
图示阴影地带是表示我国某两种地理事物转变、交错分布的一个地带。读图,回答1~2题。
1.该阴影地带属于 ( )。
①风蚀地貌和水蚀地貌的交错地带 ②我国地势第二、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③我国高原和山地的过渡地带 ④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作用的交错地带
A.①② B.③④ C.②③ D.①④
2.该阴影地带是我国 ( )。
①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②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界线 ③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④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
A.①② B.③④ C.②③ D.①④
随着2010年7月8日调水调沙下泄水流在山东全部入海,第9次黄河调水调沙圆满结束。据此回答3~4题。
3.黄河调沙调水时间选择在此时段,是因为此时 ( )。
A.黄河流域正值汛期,水量较大
B.黄河中游径流含沙量大,有利于冲沙减淤
C.下游泥沙淤积量大,能最大量的冲沙减淤
D.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前,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
4.下列解决黄河下游地区“水少沙多”问题的建议、措施中合理的是 ( )。
①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,加强水土保持 ②植树造林,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
③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集工程 ④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
与调度
A.①④ B.②③ C.①③ D.②④
下面为“长江流域不同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”。读图回答5~6题。
5.据图中信息判断,下列叙述正确的是( )
A.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最快
B.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小
C.20世纪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是50年代的3倍
D.水土流失现象有所控制
6.水土流失现象对河流中下游地区造成的影响有( )
A.台风灾害频发 B.河道更加畅通
C.河道通航能力下降 D.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降低
采用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模型试验,可以检验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合理性。读下表,回答7~8题。
不同植被覆盖率林草措施减流减沙效益表
植被覆盖率(%) | 降水量(mm/30分钟) | 径流量(mm/30分钟) | 入渗量(mm/30分钟) | 产沙总量(g) | 减流效益(%) | 减沙效益(%) |
100 | 60 | 9.77 | 50.23 | 0.85 | 80.78 | 99.30 |
85 | 60 | 20.46 | 39.54 | 1.52 | 59.75 | 98.77 |
70 | 60 | 27.31 | 32.69 | 4.34 | 46.27 | 96.48 |
60 | 60 | 38.24 | 21.76 | 24.11 | 24.77 | 80.41 |
40 | 60 | 41.91 | 18.09 | 57.29 | 17.53 | 53.45 |
20 | 60 | 42.44 | 17.56 | 88.75 | 16.51 | 27.89 |
0 | 60 | 50.83 | 9.17 | 123.07 | 0 | 0 |
7.下列叙述,正确的是 ( )
A.径流量随植被覆盖率增大而增大 B.入渗量随植被覆盖率减小而增大
C.产沙总量随入渗量增大而增大 D.径流量随入渗量减小而增大
8.在植被覆盖率变化幅度相同的条件下,对减流减沙效益影响最大的植被覆盖率变化范围是 ( )
A.20%—40% B.40%—60% C.60%—70% D.70%—85%
自2001年起,国家及新疆计划投资107.39亿元,对塔里木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,目前塔里木河河道两侧的植被物种从17种增加到46种,天然植被恢复面积达27万亩,沙地面积减少了50万亩,300多千米的下游河道两岸生机重现。结合下图完成9~10题。
历史上,塔里木河流域的九大水系均汇入塔里木河干流
9.我国的塔里木河流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包括( )
A.土壤的次生盐碱化严重 B.水资源缺乏
C.荒漠化严重 D.水污染严重
10.图示罗布泊现已干涸,其引发的变化可能有( )
A.库区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.该水库的防洪能力丧失
C.地下水位上升 D.加剧了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
下图所示地区外商投资多,民营经济发达,经济增长迅猛,城市化速度快,大中小城市数目多,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圈。读图回答11~12题。
11.图中乙、丙及甲城新区的人口已突破百万,且甲城新区引进的都是资金、技术密集型产业,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( )。
A.引进这类产业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产业结构,促进区域经济发展
B.国外大公司、大财团进驻甲城新区是因为甲城市场广阔、劳动力廉价
C.外资小项目不进驻甲城新区而进驻丙或乙城的原因是当地交通方便
D.甲城工业基础好
12.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民营企业产生集聚效应的主导因素是 ( )。
A.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B.优越的社会协作条件
C.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D.清洁优美的环境
网上流行这样一个帖子:北京人说他风沙多,A地人就笑了;A地人说他面积大,新疆人就笑了;新疆人说他民族多,B省人就笑了;B省人说他地势高,西藏人就笑了;西藏人说他文物多,陕西人就笑了;陕西人说他革命早,江西人就笑了……据此完成13——14题。
13.材料中的A地和B省分别位于( )
A.西部经济地带 青藏高寒区 B.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西部经济地带
C.中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D.东部季风区 中部经济地带
14.关于材料中的省级行政区的叙述正确的是( )
A.材料中的A地的城市化水平较高
B.由于盆地内部地形平坦,新疆的城市主要分布于盆地内部
C.材料中B省的省会由于海拔高、纬度低,四季如春
D.西藏海拔高,太阳能丰富,城市大多分布于宽广的山间高原
下图为“湿地被人类活动破坏前后,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”。读图完成15~16题。
15.湿地被破坏后,表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曲线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的分别是( )A.甲和丙 B.乙和丁 C.甲和丁 D.乙和丙
16.下列关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的分析,正确的是( )
A.土壤侵蚀,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.环境污染,富营养化速度加剧
C.大量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.开垦湿地,不断扩大耕地面积
读下面“东北地区年等降水量分布图”(单位:mm),完成17——19题。
17.影响东北地区年等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( )
①太阳辐射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 ④纬度位置
A.①② B.②③ C.③④ D.①④
18.甲地降水较丰富,与之关联的资源有( )
①铁矿 ②水能 ③石油 ④森林
A.①② B.③④ C.①③ D.②④
19.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、森林、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,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( )
①商品粮基地 ②商品棉基地 ③林业基地 ④牧业基地
A.①② B.③④ C.①③ D.②④
20.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,美国东北部“锈带”地区生“锈”的原因有( )
①新技术革命的影响,经济发展格局发生变化
②“锈带”产业以重工业为主,结构单一,市场竞争乏力
③人口大量流向第三产业,工人短缺,开工不足
④因污染严重,美国政府下令停产整顿
A.①④ B.①② C.②④ D.②③
区域的发展有的分为三个阶段:初期阶段、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。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,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。结合下图,回答21~22题。
21.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,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,正确的是 ( )。
A.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,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
B.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,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
C.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
D.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
22.图中A、B、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。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,其正确的顺序是 ( )。
A.A—B—C B.B—C—A
C.C—A—B D.B—A—C
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份,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,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。下图是“山西省某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”,读图完成23~24题。
23.由于该地区生产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表现在 ( )。
A.促进交通运输网的建设 B.延长产业链,增加附加值
C.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 D.提高煤炭生产量
24.有关该地区生产结构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,说法正确的是 ( )。
A.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.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
C.减少了当地大气、水的污染 D.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
读某产业在不同年代的区域分布图(实线表示产业转移方向,虚线表示产品输出方向),完成25~26题。
25.从图中该产业转移的方向来看,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( )。
A.原料 B.市场
C.技术 D.劳动力价格
26.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产业先由a区域转移到b区域再到c区域,而不是直接由a区域转移到c区域,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( )。
A.劳动力价格 B.国家政策
C.交通运输 D.技术
读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,回答27~28题。
27.影响①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( )。
A.市场 B.劳动力 C.技术 D.交通
28.由图可知 ( )。
①Ⅰ类国家工业发展早,科技水平高 ②Ⅱ、Ⅲ类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
③Ⅱ、Ⅲ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取决于Ⅰ类国家 ④市场是产业升级的动力
A.①② B.③④ C.①③ D.②④
读我国东部某市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结构演变图,回答29~30题。
29.结合上图判断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
A.该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
B.目前该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化状态,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
C.该市应加快第一产业发展,提高第一产业比重和产值
D.该市应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
30.目前,该市的发展面临“土地、空间难以为继;能源、水资源难以为继;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,难以为继;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”的困境。对此,下列措施可行的是
A.实行区域经济合作,进行水资源、能源的跨区域调配
B.限制外来人口进入,控制人口规模
C.加大科技投入力度,自主创新,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
D.严格土地管理,提高土地价格,以解决土地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
二、综合题
31.(20分)阅读材料,完成下列各题
材料一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,由于社会政治稳定、市场潜力巨大、劳动力成本低、产业配套能力强和现代物流发展快等优势,成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阵地。而珠江三角洲又处于中国的前沿阵地,自改革开放以来,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。
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示意图。
材料三 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示意图。
(1) A是珠江三角洲在第一次产业转移过程中接受的产业,主要为 产业。(2分)在第一次产业转移中珠江三角洲作为产业转入区的原因是 什么?(8分)
(2)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,包括广东、福建、江西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、 和 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。(2分)
(3)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是
(至少答两点);
对新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(至少答两点)。(8分)
32.(8分)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,海陆交通便利;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,有两条省道
过,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。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,据此回答下列问题。
区域 项目 | A | B |
人口(万人) | 2 239 | 3 508 |
面积(平方公里) | 27 080 | 55 375 |
耕地面积(千公顷) | 989 | 2 760 |
GDP(亿元) | 16 013 | 5 276 |
城市化水平(%) | 67.5 | 35.5 |
三大产业结构 | 2:47:51 | 26:44:30 |
每万人大学生数(人) | 343 | 91 |
单位GDP能耗(千克标准煤/元) | 0.26 | 0.54 |
(1)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分别是:(12分)
(2)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,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。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(填选项代码) ,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(填选项代码) 。(4分)
①资金 ②劳动力③技术、管理 ④原料、燃料⑤劳动密集型产业
(3)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。(4分)